歡迎分享文章

微波消融治療子宮肌瘤操作流程

作者:林口長庚醫院 婦產部 婦科腫瘤助理教授 陳威君醫師

    1.下腹部超聲掃查-> 擇點定位、確定穿刺點

  • 進針點: 原則上選皮膚距病灶最近途徑且為病灶中心處

  • 穿刺路徑: 絕對避開膀胱、腸道、網膜、 大血管,盡可能避開子宮內膜

  • 前後靜脈音波造影: 評價病灶血供、留取圖像備消融後再次造影評價效果

    2.常規皮膚消毒鋪單

  • 探頭表面塗適量jelly凝膠、無菌探頭套袋、安裝穿刺引導架(裝架)

    3.靜脈麻醉+穿刺點局麻

    4.穿刺點局部戳2mm針孔

    5.超聲實時引導下經皮穿刺-> 病灶置入微波天線(射頻針)

  • 確認天線數量及長度-> 依病灶大小決定

    • <5cm缺血供肌瘤-> 置入1前極1.1cm天線;或1刀頭3cm;或2刀頭2cm

    • >5cm富血供肌瘤-> 置入2天線-> 微波輸出能量50W60W(射頻80~120W)(依肌瘤大小和血供)

  • 確認margin-> 消融中隨時超聲掃查、監測消融區及相鄰組織回聲變化

    • 高回聲到達預定消融區邊緣時-> 停止微波輻射

  • 確認宮腔-> 消融中隨時超聲監測子宮腔回聲變化

    • 宮腔出現流動高回聲時-> 停止微波輻射以預防內膜熱損傷

  • 監護生命徵象-> 治療過程中監護血壓、脈搏、心率,血氧飽和度等

   6.消融結束即行消融效果評價-> 微波輻射停止後檢查

  •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-> 消融區無彩色血流信號

  • 靜脈超聲造影-> 消融區無造影劑灌注範圍為有效消融區範圍

  • 補充消融-> 若擬定消融的靶目標仍有血流或造影劑灌注

   7.確認微波(射頻)輻射停止-> 拔出天線

  • 清潔穿刺點皮膚-> 局部加壓包紮

  • 取出陰道內紗球-> 觀察有無出血

  • 觀察導尿管流出的尿液顏色

  • 觀察者生命徵象平穩

  • 麻醉催醒充分-> 可拔除尿管

  • 術後觀察6小時可進食流質

  • 消融後1周內需觀察隨訪-> 遲發性腸損傷於此時發作